李永贵
国家一级美术师
国礼艺术家
李永贵,一九七八年出生于华嵒之故乡福建上杭,受到当地文化气息的影响,从小甚喜书画,启蒙于中国指画协会创始人林奇英,并在当代名家石齐恩师门下学习,擅长动物花鸟画,兼工写意山水人物,现为中国名家石齐终生弟子,闽手指画研究会副会长,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外交部大使俱乐部成员,中国当代书画研究院院士,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国家民俗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家及省举办大型展览并获奖。在中国各省市及港澳台地区海内外日本,新加坡,等成功举办个人画展,深受各大收藏家、企业家,海内外人士的青睐。
2010年仅32岁,便获得“全国百杰名家”称号,潜力无限。
从小接受当地名家的启蒙,一直默默耕耘着“一亩三分地”,打下扎实的传统笔墨基础。他天资聪慧,反复思考怎样才能够“推陈出新”,走出程式化的笔墨套路。
2012年北上游学,客居北京宋庄,授教于当代福建大家石齐先生,后又四处访学,丰富的知识海洋,激活了他的思维意识。他对自己原来的艺术图式加以否定,可是眼高手低!重新临摹大量古画,来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
郭石夫称赞道:“画面清新,用墨灵活多变,是传统花鸟界不可多得人才!”
李永贵注重真实的形态呈现,求得“识夫鸟兽木之名”,但同时又注重美与善的观念表达,强调“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在精神呈现上,不同于八大山人“伤心鸟”“瞪眼鱼”的愤懑孤绝;在取材上,也不同于齐白石家什、鼠类的俗物俚趣,而李永贵则体现着现代社会及其现代人的心绪与审美情趣,他笔下的一花一草,一石一鸟,无不充满明媚与雅致的寄寓,显现着灵变、活泼的充满阳光的生命力与时代气息。这足以表明,李永贵对传统的传承不是盲目与生吞活剥式的,而是依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审美情趣,为本我与现实的精神状况写照传神。因此,可以说,李永贵“守成”而无迂腐;“发扬”而无野怪。
石齐先生说:“当代年轻人把传统花鸟画到如此水平的,屈指可数,如能入我门下,将来必有一番成就!”
对于写意而言,拟物深入而繁复的工笔,可谓“加法”;笔墨概括而抽离的大写意,可谓“减法”。李永贵的作品恰恰不增不减,不急不慢,不温不火,形、意兼得。其不偏不倚,可谓“中和”。《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务本才能正道。
而李永贵的“务本”,正属于传统的小写意形式,属于“守成”,走笔运墨尽显来龙去脉,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笔致斩截利落,瘦硬劲健,轻而不飘,纤而不弱,柔而不媚;揖让穿插,参差离合,俯仰断续,勾斫顿挫,尽于法度之中,一转一束笔简意繁,态随意变。画面工丽简约,明快清新,雅俗共赏。正可谓寓刚健于婀娜,寓烂漫于简约,已然庄雅清正之道。
中英美院张立辰教授说:“当今画坛正缺少这样扎根传统,苦练画技的年轻人,李永贵取任伯年、王雪涛、齐白石、吴昌硕等人之精髓,融会贯通,在如此年纪就达到这样的水平,实在难得!”
绘画艺术的境界追求绝不能满足于图像描摹与制作技巧,应该是作为文化内涵来表达画家精神世界的艺术手段。经过他多年的修炼,对艺术的认识方向有了深度理解,“经营位置”也必然构建适合时代精神的图样和范式,给以此而匹配新的笔墨语言体系的创造和构筑提供发挥和展示的空间。他觉得,作品图式的艺术价值与功能,应该服务于大众,洋溢于社会大众装饰与欣赏。所以,笔墨造型重新梳理,色与墨的协调、书法与线条的结合,参照前人任伯年、王雪涛、齐白石的大俗大雅,真实和淳朴。再用自己的审美标准“以时人之感悟写当代之形,以己之情怀造本家之象。”形成了自己的绘画图式,激发和创造赋予突显个性和时代相随的笔墨语言符号。
这种重视当代社会精神世界传达的花鸟画创作思想,萌芽于李永贵老师在宋庄这块艺术土壤的熏陶和吐旧纳新阶段的冲动,也是他艺术人生的急转弯。在宋庄期间,他又不断临摹王羲之的《圣教序》和《兰亭序》、孙过庭《书谱》,用行草书来锤炼写意线条,丰富的水墨与灵动的书法“相得益彰”。
李永贵长期以来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一直陶醉于他自身的艺术天地,乐此不疲,孜孜以求,勤于创作,善于思考,不断否定自己,虚心向名家请教,有着佛家的“勇猛精进,志愿无倦”的精神,有了他对艺术价值的理解,自然从容淡定地朝着自己的艺术道路慢慢行走。
李永贵老师刚入“不惑”之年,艺术之路还很漫长,有他这份“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他还会不断完善,不断创新,超越自我的精神。相信他的写意花鸟还会更加完美,内涵更加深入可读,超凡脱俗,步入高度的艺术殿堂。
不到40岁作品就被作为国礼赠送秘鲁大使,成为年龄最小的“国礼艺术家”。
艺术中的继承,如果完全踩着前人的脚印亦步亦趋,泥而不化,必然消解甚至泯灭自我个体的存在价值,而艺术中的发扬,或许也正在于对传统某处的强化、挖掘与延展。李永贵的“守成”,便强化、突出了传统文人画诗书画一体的图式观念,他的有些作品画面呈分割式格局,题诗独立开来,并给出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这种“分割”又由诗、书、画、印的内在联系形成再次的有机组合,既从传统承继而来,又赋予了现代构成的装饰性元素。
李永贵老师与恩师石齐
李永贵与中英美院张立辰教授
秘鲁大使收藏李永贵老师作品
青年李永贵与郭石夫合影